西山脚村:老手艺编织新生活
走进云南省临沧市永德县小勐统镇西山脚村,西山68岁的脚村何桂华坐在自家院子里,手持篾刀,老手新讯速报熟练地将一根竹子分成细细的艺编篾条。“那时候没人教,织新全靠自己摸索。生活”他低头看着自己布满老茧的西山手说。何桂华20多岁就开始编竹编,脚村到现在已经40多年。老手
长年累月,艺编新讯速报何桂华的织新手掌粗糙有力,指关节明显突起,生活手指上有厚厚的西山老茧。“戴手套编竹编不太方便,脚村感觉不到位。老手”他解释道,“篾片有时会扎进手里,但做惯了也就不觉得什么。”他手中的动作并未停下,编织、锁边、固形,一件竹簸箕渐渐成型,他的作品堆满了半间屋子。何桂华能根据客户需求制作不同纹样和器型,鸟笼、提篮、撮箕、帽子……生活中几乎所有用具他都自己编,从不外买。“有人要什么花样,我就琢磨着编出来。”抚过一件半成品,他眼神里透着自豪。
在西山脚村,像何桂华这样擅长竹编的村民不在少数。50多户人家几乎家家都会编簸箕,竹编技艺在这里代代相传。而放眼整个小勐统镇,这门绿色手艺带来的效益更为可观。竹编不仅仅是传统手艺,更成为村民重要的收入来源,在附近的垭口村,有162户农户将竹编发展成了重要的增收产业,凭借此项手艺户均年增收可达1万元以上。农闲时光,随处可遇见编竹篮的村民,一横一竖编织、一起一落成型,让根根篾条悄然转变成造型各异的竹篮竹筐,朴实而美观。街天时拿到农贸市场售卖,成为很多家庭重要的增收来源,还借着永德芒果节的契机,向外地游客展示当地的竹编技艺,外地游客对这些手工竹编兴趣浓厚,对其赞不绝口。但何桂华语气中略带遗憾:“以前也有一些年轻人慕名前来想要学习,但大多后来都走了。”掌握竹编的精深技艺绝非一日之功。破篾、刮青、编织、锁边……这些环环相扣的工序组成了一条严苛的链条,考验着学习者持久的耐心与每一次的精心打磨。其间数十道工序,无一不依赖匠人指尖的感觉与多年沉淀的经验。或许这就是匠人精神最朴素的诠释:择一事,终一生,让传统文化在指尖生生不息。
如今,传统竹编并没有因时间而褪色,反而与现代生活不断融合。这些出自农民之手的竹篮、簸箕,既保留着乡村的传统韵味,也开始以更多元的姿态进入现代生活场景,这门古老手艺正焕发新生。每一根篾条的翻折都在编织生活的希望,每一件竹器的成型都在传承文明的温度。它们不仅是容器,更成为连接城乡、融汇传统的文化媒介,不仅维系着农民增收的希望,更承载着乡村文化传承的根脉。
本文地址:http://cdn.zp-jy.com/html/930b22998840.html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